搜贴子 搜作者(贴子) 搜作者(回复)
铜陵家教网首页 | 
社区首页 > 其它科目 > 浏览
楼主
解读:特色学校究竟“特”在哪里?
时下一些特色学校建设的研讨会现场,不少学校介绍的只是一些很特别的做法,不少校长对特色学校存在表面化、浅显化的解读。认识上的误区总会引发行为上的偏差,特色学校究竟“特”在哪里?

“特色学校是个筐,啥东西都往里装;特色学校像雨又像风,弄得大家云里雾里中……”对特色学校这个流行语,有人这样戏谑。

的确,综观时下一些特色学校建设的研讨会现场,不少学校介绍的只是一些很特别的做法,不少校长对“特色学校”存在表面化、浅显化的解读。认识上的误区总会引发行为上的偏差,特色学校究竟“特”在哪里?

叩问:“特色”为何物?

叩问1:我有你没有,这就是特色吗?

【现象】前不久,据媒体披露,某校曾作了这样的一条规定:“一个学期,学校中青年教师至少泡一次吧,学校出钱。”当然,泡吧形式不限,可以泡酒吧、水吧、咖啡吧,甚至迪吧都可以,还包括西餐。在校长看来,“泡吧其实是一种文化,具有文化人属性的教师不应该被社会时尚所抛弃”。

【诊断】从“泡吧其实是一种文化”这句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该校力图从文化的高度来把“教师集体泡吧”作为学校的亮点与优势进行培育,但这种做法无疑陷入了“我有你没有就是特色”的认识误区。在该校看来,“教师集体泡吧”是其他学校所没有的,这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特色。但真正能够称之为学校特色的事物必须是要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那些仅是突发奇想、一时一事的东西,即使具有鲜明的特异性,也不能称之为“特色”;特色还要遵循教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否则,即使再挖空心思地想一些点子出来,即便有一些独特性,也无法称其为特色。

叩问2:每所学校都能成为特色学校吗?

【现象】“三年后,如果学校办得没有特色或者自选动作完成得不好,将考虑免去现任校长的职务,换任他人。”某区教育行政部门把学校办得是否有特色纳入了校长的考评与任免评判标准中。此外,不少区县教育行政都喊出了“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的口号,并为之配套出台了“没有特色的校长下课”的管理规定。

【诊断】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虽看到了区域教育行政管理者打造特色的决心,但这硬性规定却折射出了不少区域行政管理者对“特色”的内涵、本质与特点理解不清不透。其因有二:一是特色学校中的“特色”本身就是个性而非共性,不具有普遍性。毕竟,能称其为特色学校的学校只能是少数与个别,要求所有的学校都成为特色学校不仅不实际,更是对“特色学校”的误解与跟风。二是依据学校现状不可能让所有学校都成为特色学校。迈向现代化的学校制度,按照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校长的办学主张来进行办学,这是校长办学的理想与我们的期待,但在目前许多地方行政文化与学校文化冲突颇大的情势下,不少校长只能是按照教育行政指令来完成规定动作,甚至不少学校连规定动作都完成不了。在这种状况下,要叫所有学校都有特色并进行自选动作,无疑是痴人说梦。当然,区域教育行政倡导、鼓励、引导学校培育、打造特色是没错,但绝不能用行政强迫的手段进行盲目跟风与作秀。

叩问3:拥有特色生长的条件就一定能打造出特色吗?

【现象】前不久,笔者到一所学校采访,一个校长向我请教道:“市教育局、教科所组织专家来校考察,几番论证后,把‘红色文化’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不知以‘红色文化’来打造特色学校是否恰当?”在层层询问后,我肯定道:“市委市政府打造红色旅游,你们学校拥有打造‘红色文化’的良好外部环境;学校地处革命老区,享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这是学校打造特色的土壤;把红军的英雄事迹、遗址、歌曲等资源作为教育学生的素材,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接着我又反问道:“不知你们打造特色学校的‘根’在哪里?有像‘双枪老太婆’这样的英雄出自你们学校吗?还有,这些人物在学校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师生有没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长答道:“我们现在还没找到。”

【诊断】这所学校虽然拥有“红色文化”的环境、土壤,但这些都是外在的优势,他们缺失“根”这一内在生长点。“红色文化”的确是好,但对学校是不是恰当?还有没有比“红色文化”更好的?这就需要根据自己的校情与历史而定。毋庸置疑,各学校对身边的“红色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与放大,成为教育学生的“活资源”,但校情不同,学校各自的发展远景与实际需求也都不同。即使在区域中各校呈现出相同的办学特色,不同的学校也应有不同的优劣或特征。为此,学校应在诊断的基础上,发掘学校几十年办学中的优势,看看“红色文化”是否与办学相对接,能否把其精神与实质贯彻到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只有从“根”出发,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特色学校的建设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叩问4:有了特长生,学校就是特色学校吗?

【现象】有这么一所学校,它在艺体方面享誉省内外,很早就获得了省艺术特色学校的头衔。但这所学校,为了发展艺体,学校把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都投入到请名教练,到省内外挖掘优秀的艺体尖子上,这倒也培养出了不少艺体方面的省冠军、全国冠军。但也正是这所学校,过于注重艺体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在教学质量、校风校纪、学校管理方面都不甚理想。可在外声誉上,学校却因艺体这“一俊”而遮了“百丑”。

【诊断】尽管学校拿到了一些奖牌,也培养了一批特长生,还产生了轰轰烈烈的社会影响,但这并不等同于这个学校就是特色学校。这个案例中大家所认可的“特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因为,特长学校并不等同于特色学校。如果我们把特色学校定位于对个别学生的培养,只能说这是特色局部化的表现,本身就违背了素质教育“全面、全体”的发展宗旨。其实,特色学校不是因少部分特别发展而“特”,而是全体学生因知识、能力、个性、意志、品质都得到卓越发展而“特”。学校的特色建设应该是着眼于所有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特色,是着眼于所有学生健康发展的特色。

叩问5:拥有别具一格校园环境的学校就是特色学校吗?

【现象】不少学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花巨资打造出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把全校学生的足印印在某一个区域的地砖上;在学校某处修一壁中华名人浮雕墙;把古诗词刻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把英语单词写在某一条走廊上;把从古到今的兵器模型都搬到校园里……在不少人看来,这些富有创意的做法所打造出的校园环境就是特色学校。于是,不少培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纷纷组织校长、老师们前去参观、学习。这所学校也就成为各校打造特色学校的典范。

【诊断】在这个案例中,学校本末倒置的做法让教育外在的,具有展示、表演性质的东西作为特色学校的建设内容,这无疑是对特色学校建设在认识上的一种偏差。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只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校万事万物都能“开口说话”、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这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但这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肯定不能说是学校的特色,因为特色学校的“特色”,并不是校园外在形式的“特别”。只要有钱,再好的环境都可以打造出来,但学校软实力的打造、文化的培植与特色学校的真正建成却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积淀过程。

叩问6:办学的优势就是特色吗?

【现象】现在不少地方的学校都开展了少年军校活动,并且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与影响,于是学校就以少年军校来作为特色学校的申报。还有不少采取小班化教育的学校,认为小班化就是自己学校的特色,自己的学校就是特色学校。

【诊断】办学的优势是特色学校打造的基础,但绝不等于就是学校的特色本身。一个学校的优势项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许多个,但这些都仅仅是特色的项目,还需要在特色项目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提炼出一种能概括学校方方面面的理念性的东西,这样才能慢慢上升为特色学校。学校以少年军校作为发展的切入点与突破口,这是没有错的。但少年军校仅仅是一个优势的项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组织形式,要把少年军校上升到学校的办学特色,势必要挖掘出少年军校“树魂立根”这一特质,走“军体教育”的培育之路,并把“军体教育”的精神与思想贯穿到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学校才能称之为特色学校。同样,小班化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已,不能称为特色,要说特色的话只能从小班化的内部去寻找,看看是课程设置、管理模式,还是学校评价、教师教育等哪方面更具有优势。只有找准了自己的办学优势后,才能创办出诸如以精品教育、活力教育为标志的特色学校。

叩问7:特色可以移植吗?

【现象】某校在进行三年的发展规划时,除了对正常学生进行教育外,还针对自己学校肩负着特殊学生教育这一实情,查经据典,几番论证后,对《萨拉曼卡宣言》中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学校就把“全纳教育”移植过来作为学校的特色。

【诊断】特色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他校做法的简单移植或模仿,而是根植于学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握学校显性或潜在的办学资源,着眼于学校过去的传统以及今天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前景等,作出符合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我们不反对移植与嫁接,但关键是要对移植与嫁接过来的东西进行培育,要给予它阳光雨露,要给予它生根发芽的时空,要让它茁壮成长,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而不是单单把好的东西搬过来就直接作为自己的特色。

叩问8:哪个先提出来,就是哪个的特色吗?

【现象】有一次,我在与一位校长进行交流时,他抛出了这样的观点:“特色申报与专利申请一样,哪个学校先提出,就算哪个学校的特色。”在这位校长看来,特色的申报也应该遵循专利“谁申报谁优先”的原则。

【诊断】特色学校与专利是两码事,其申报程序不应雷同。大凡特色学校的“特色”需要培育、孵化,需要为他人所认知,需要具有学校名称般的符号意义。虽然是你先提出来,但你的培育孵化效果没有别人好,自然无法说明你比别人更具有优势与独特性。当然,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学校在相应办学理念的引导下长期实践的结果。没有时间的延续、经验的积累、文化的积淀,就难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在这里,适用于发明创造中的成果申报原则并不适用于特色学校的申报。

解读:求解特色学校的本真

走出特色学校的认识误区,这是培育与提炼特色学校的先决条件。而要走出特色学校的认识误区,就必须正确认识特色学校的本质和内涵。为此,我们要紧紧抓住“特色”这一内核进行解读,摒弃热闹与浮华,追求本真和实在。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它可以引申为“独具特点的、与众不同的”。我们这里所谈的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获得了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从特色学校的内涵来看,它至少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过程性。特色学校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与自然积淀的过程。追求特色是学校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暂时现象,也是学校迈向高端的必然现象,但特色最终是要走向消亡的。随着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各方面的齐头并进,学校各方面虽然没有明显的差距,但各方面都发展到了高端,此时特色也就不再存在了。

(2)具有相对性。特色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种相对的优势,是学校的某一个比自身其他方面更突出的特点,是这个学校的某一个比其他学校做的更突出的“优势项目”,它是从比较中得出的。

(3)具有个别性。特色学校既然叫“特色”,它只具有个别性,不具有普遍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千万不能盲目地统一要求,否则就违背了特色学校的本真。

(4)具有质量性。没有质量,就谈不上特色。如果没有一定的质量作保证,特色就无从说起。特色是建立在一定质量的基础上,并以追求高质量作为其追求的最终目标。如果一所学校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放在某一方面,也许这一方面要突出得多,也许可以产生更大影响,但其他方面,如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会一塌糊涂,这样的“特色”就不能称之为特色,因为它的“特”是以牺牲学校其他方面的质量作为代价的。

(5)具有整体性。特色学校是在学校整体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正如一个人要给人一种美感,首先要先把脸洗干净,然后穿上漂亮的衣服,最后再化妆。而特色学校正是一所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综合外显和整体优化,它要求学校的特色理念和创建目标不仅要化为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而且要扩展渗透到学校制度、管理、教学、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并成为牵引学校各种教育力量和整合学校各种教育因素的火车头,成为一种整体优化的个性文化和独特风格。

如果对特色学校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义一知半解,就会直接制约特色学校的创建。在这里,我们要来辨识两组概念:一是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从结构上来看,“学校特色”的中心语是“特色”,用“学校”来限制,它是学校工作某个方面形成特色,是局部的,可称之为特色项目或优势项目;而“特色学校”的中心语是“学校”,是用“特色”来修饰的,着力于学校整体,它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的独特风格或独特优势。二是特色学校≠特长学校。特色是具有文化价值的概念。特色学校包含着一些特长学校,特长学校更多地着重于知识层面或技能层面的发展,而特色学校是具有独特个性、独特风格的学校,它更多的是着重于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发展。

打造:特色学校应回归本土

消除了特色学校认识误区后,我们又该如何来破解打造特色学校这一技术难题呢?

首先,打造特色学校应植根于学校这一“本土”。办学特色是在学校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凝聚、积淀而成的。为此,打造特色应从“根”出发,应从学校几十年的办学历史中去追根溯源,从学校的传统中去挖掘,寻找历史与现实、与校长办学的对接点,发掘出办学的优势点,然后好好地延伸放大,实现从点到面的扩展历程。

其次,掌握打造特色学校的技术与路径。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由许多诸如办学目标、教育教学、科研体系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只有让这些根本性因素具有自己的特色,学校的整体个性风貌才能逐步形成。当然,特色学校的打造势必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1)诊断校情。一个学校要打造特色,首先就应了解自己的校情,要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校的过去与现在,把握学校发展的脉搏,并与教师、专家在对话与交流中确定学校的发展优势点。(2)找准特色项目。在找准学校发展的优势点的基础上,学校要在厘定、辨识、对比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项目。(3)延伸放大。有了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后,学校还要进行合理规划,制订详细的实践方案,并注重过程的落实与调整,保证过程的实效性,并涵盖、带动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4)形成特色学校。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后,特色项目会不断做大做强,并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与总结,凝练学校的文化与精神,这样,学校才可能成为特色学校。当然,形成特色学校并不意味着学校发展的止步,学校还应向更高的平台——品牌学校迈进。

追求特色,但不急功近利;打造特色,却不故弄玄虚。我们应在走出特色学校建设误区的基础上,定好特色学校的发展之位,脚踏实地地搞好“酝酿”与“积淀”工作,着力于做“特”字的文章,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破解打造特色学校这一难题。

如果对特色学校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义一知半解,就会直接制约特色学校的创建。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如图示的书法课、围棋课、农技课就只能说是学校的特色课程,而不能据此认定“特色学校”。

【相关评论】

谁的特色?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 涂元玲

学校特色是近几年教育领域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很多学校都在想方设法发展各自的特色,这对于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拓宽学校发展的思路、促进学校创新发展和帮助学生进步是有很大作用的。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学校的具体做法对学校和学生发展不仅不具有促进作用,反而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没有立足于学生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发展来发展特色。而那些所谓的“特色”实际上只是校长的、教师的、个别学生的或者当地的特色。

校长的特色:校长作为一校之长,在学校发展中有很大的决定权。有的校长特别喜欢音乐(或体育、传统文化等),自己也从音乐中“受益匪浅”,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大力开展相关教育。但实际上,这类学校的特色只是“校长”的个人特色。

学校的发展必然要打下校长的个人烙印,但是校长个人的经历、爱好、兴趣及成长环境与几百上千名学生是不一样的,又怎能以自己个人的情况来决定要培养这么多个不同的学生构成的学校教育特色呢?答案显然是不能的。

教师的特色:从现实来看,“办学特色来源于有特色的教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固然,学校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但是仅以此来作为学校的特色,也许就只能适用于一些学生,而不适用于另外一些学生。因为,不是全班、全校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与某几个老师一样,也不是所有学生都具有在某几位老师所擅长方面的发展潜力。

个别或部分学生的特色:一些学校的特色是个别或部分学生的特色。例如,一些学校将特色定位在“奥赛班”、“实验班”、“特长班”等,并投入大量的师资、经费和物力,对个别或部分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特色建设是针对个别学生个别方面的“精英教育”,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学校特色建设的目的。

地方的特色:有些学校处于茶乡,就开展茶文化教育;有些学校处于旅游区,就开展所谓的礼仪教育;有些学校处于高新技术区,就开展所谓的科技教育。可以说,在这些情况中,学校注意使用社区资源,发挥各种因素对学校发展的作用,这对于壮大学校的力量是有帮助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也是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的有效途径。但是,毕竟这种特色是“地方”的特色,要使之成为学校的特色,并非简单地将之“移入”学校中,还需要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将其与学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学校特色建设。

学校特色建设的以上种种误区,主要源于某些校长观念上对学校特色建设认识存在着“空缺”。一个“空缺”是缺乏学校整体发展的视角,没有立足于学校整体的发展来进行特色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为发展特色而发展特色的倾向。这种情况的后果常常是没有能够将学校特色建设与学校既有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很难将其拓宽到学校其他工作领域,也很难将其深化到学校文化各个层面。特色方面的“风气”过后(如一些学校的“奥运教育”),这项特色可能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或者特色建设存在的条件是外部的,是学校不可控的,当这种条件不存在时,学校只能束手无策,特色建设自然无法继续。所以,学校特色的建设需要在通盘考虑学校整体发展的情况下,基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基础来规划和建设。

第二个“空缺”是缺乏基于学生发展的理念。学校的工作是培养人,一切工作应该指向学生的发展,但是在上述几种情况均缺乏学生发展理念,没有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创办特色。当然有人提出,当今社会学校对人的要求多样化,学校应该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也为学生进入社会作准备。因此,要培养有“专长”的学生,这恰恰与“特色”要求相吻合。但是,社会多样化对人的要求应该是专业化教育(如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完成的,而不是基础教育的任务。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人一生的发展打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所需要的是为一生发展打基础的教育。

总之,学校在进行特色建设时,要胸中有学校,胸中有学生,使所建设的特色真正地成为学校的特色,能够切切实实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姚老师(147156)09-08-05 11:21回复此贴
回复内容:
百分·铜陵家教网 ©2003-2015